首页
关于凯文
集团简介
凯文理念
管理团队
凯文荣誉
凯文生态
海淀凯文
朝阳凯文
凯文艺术
凯文体育
凯文睿信
职业教育
招生
海淀凯文
朝阳凯文
凯文艺术
凯文体育
凯文睿信
党建工作
支部建设
党员风采
投资者关系
基本信息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研究报告
联系方式
新闻与活动
加入凯文
工作在凯文
凯文故事
工作机会
       
位置 > 首页 > 凯文故事 >新闻中心 > 凯文人物 | 杨崇广:耕耘在更高的“人生等高线”上,浇灌更美的“教育之花”

凯文人物 | 杨崇广:耕耘在更高的“人生等高线”上,浇灌更美的“教育之花”

发布时间:2023-07-21 | 浏览次数:801 次浏览


元阳梯田,“大地等高线”。图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当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人生之路会遵循什么样的走向?

 

凝视“大地等高线”——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梯田,或许你会产生“‘人生等高线’也未尝不是这样”的想法:在某个阶段、某个层面,人生的走向宛如梯田的边界,曲折蜿蜒,延伸向前。同样,也正如梯田自下而上的开垦方式,奋斗和耕耘通常将我们带入新的层面,在那里我们继续劳作,但目之所及,是更辽阔的风景。

 

大地总是给我们以启发。在凯文教育,有这样一位熟悉广袤大地的老师,他的教学方式不落窠臼,总是将学科知识和人文线索有机融合,传递给学生们,带给学生们启发。他,就是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精品素质高中地理学科首席教师——杨崇广。

 

人物简历

 

杨崇广 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精品素质高中地理学科首席教师。

 

杨崇广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从事地理教育教学已35年。他是地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教研先进个人、市学科带头人、市“十佳”教师,安徽省论文评审专家库成员、安徽省课题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他长期从事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在地理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较多的感悟,在《地理教育》、《中地参》、《地理教学》、《教学考试》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在地理报刊上发表文章近300篇,主编、参编高三复习用书20余本。

 

 

1

执着热爱:

是年轻的热血,也是数十载如一日耕耘的写照

 

杨崇广的职业履历不可谓不丰富:十多年公立重点高中的深潜、创办生源爆满的私立学校、数年国际化学校的浸润……但不管身处何种角色,他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并抓住一切机会提升地理教学与研究能力,上百篇学科论文即为写照。

 

自1988年走上讲台后,三十余载的教师生涯中,杨崇广有过面对各种挑战时的紧张,却也享受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在名为岁月的漫漫长河中,历久弥香是对三尺讲台数十载坚守的绝佳概括。

 

他说:“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以后,就要不断地去追求,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杨崇广1988年毕业于安徽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系,用他的话说,“原始学历低”。于是他一边工作,一边开始了求学路上执着的追求:三年地理本科函授、五年文学写作函授、七次考研。求学、拼搏的路上,失败的酸楚远大于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奋斗磨炼了他坚毅、执着的品质,为后来的人生之路铸造了精神支柱。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从刚毕业被分配到安徽省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最偏僻”的一所中学,到参与创办当地第一所民办高中、不久被调入省重点高中任教,再到2018年正式辞去公职,进入北京一所国际学校从事地理教学,丰富的教学经历,让杨崇广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锻造着他的教育智慧、帮助他不断提升对教育本质的认知。他经常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说:“教学生三年,要想着学生今后的三十年,要想着国家和民族的三百年”。

 

 

执着,不仅体现在三十余年职业坚守的长度,也体现在他对这份事业热爱的深度。地理学科作为“文科中的理科”,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同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会参差不齐。教学中,一些学生起初对地理有兴趣,但却很难持久,当遇到理解不了的知识后便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为扭转这一现状,他开始积极寻找学生们感兴趣的方法。在他看来,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而地理综合实践,是培养兴趣和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方式。杨崇广认为,“地理学科与语言类学科有所不同。即便没有长期的积累和练习,甚至‘从零开始’,只要养成兴趣、掌握规律、坚持钻研,很多难题就会不攻自破。”

 

结合这一理念,他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一些学生提出想要挑战更有难度的问题的想法,他会帮学生制定进阶计划;而当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他常常会将更多趣味性的知识融入到学科中,让学生能对地理产生探索的欲望。

 

于是,在他的地理课上开始充满欢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慢慢被点燃,甚至包括课后作业也让孩子们兴奋不已。通过一些实践性作业,如参观博物馆、制作地质模型、开展风力侵蚀实验等,越来越多孩子从中找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

 

 

2

上下求索:

教学是不断创新与攀登的阶梯

 

社会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中学生的特点在不断变化。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保持常新?杨崇广秉持“教学要走创新之路”的信念,只有创新教法,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个性化教学落地生根

 

于是,他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的前沿问题: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问题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综合程序教学法、地理实验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法等等,并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写成文章,在地理学杂志上发表,与全国同行交流,助益他人,提升自己。

 

 

杨崇广崇尚的理念:“忘却、融合、创新”,即,“忘却成绩与荣誉,一切从头开始,以终为始;善于交流与文化融合,不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勇于拼搏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则都包含了自我扬弃、不断超越的精神

 

契合国家课标要求的教学研究才有生命力。一次在研读《课程标准》的时候,他发现,《课程标准》中关于“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要求,在教材中却没有对应的章节内容,在课堂上无法落实。于是,他开始了《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关系》课题的研究。

 

几年中,他撰写并发表了《桥梁文化与地理环境》、《古窑文化与地理环境》、《茶文化与地理环境》、《铜鼓文化与地理环境》、《寺庙文化与地理环境》、《哈尼梯田文化与地理环境》、《水井文化与地理环境》等文章。以其中的元阳哈尼梯田研究为例,杨崇广述理究源,娓娓道来,文章论述清晰、严谨且文字生动优美,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附录于本文后,以飨读者。

 

这些研究文章,丰富了校本课程,突出了地理核心素养。而且,该课题恰好契合新教材、新课改、新高考的方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说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研究的价值得以彰显,研究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3

师道传承:

“润物无声”与“传道授业“

 

杨崇广常说,教育如养花,不仅要有适宜的温度,而且要懂得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施多少肥、浇多少水。教育教学中,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用恰当的方法,给以温暖、关怀及期待,做到“润物无声”。持续关注学生,在其踉跄时,适时扶一把。对待学生的成长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要坚信没有等不来的“春天”。好的教育一定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位王同学在初中时因记笔记之事与地理老师发生冲突,从此,再也没有上过地理课。进入高中,杨崇广发现王同学有较强的地理空间概念和较好的地理素养,便与他进行了深入交谈,打开他的心结。杨崇广如抽丝剥茧,向他讲述李四光、竺可桢等学界前辈在地理学上的巨大成就、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虽然如此,中国地理学研究仍然落后于欧美,年轻学者任重道远。王同学心里很受触动,对地理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方法有所调整,成为问询地理问题最多的学生。高考中,他的地理取得了优异成绩,并最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录取。

 

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有效实施对学生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崇广逐渐认识到,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老教师还肩负着“传、帮、带”的责任。于是,他开始热心地带领年轻人一起“磨课”、做课题、写论文,开展公益讲座。

 

从2016年开始,每年暑假他都会给年轻老师上职业发展培训课;2021年,在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研究网上面向全国高中地理教师做了系列培训讲座;2022年,他又受聘成为知名地理工作室导师。杨崇广深入思考、努力探索,在培养年轻老师地理教学专业技能上做了大量指导工作,在培训教学方法上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开辟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上又一片新的天地。

 

杨崇广说,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珍珠,只不过有的珍珠被埋在沙滩下、藏在蚌壳里,只有把他们从沙滩下挖出来、从蚌壳里取出来,才能见到他们的光芒,“我愿意做那个挖开沙滩、取出珍珠的人”。

 

自从加入朝阳凯文学校精品素质高中,杨崇广已经开启了一段崭新的教育教学历程。为了更近距离地陪伴孩子们度过高中生活,他主动承担了班主任工作,并将宿舍安排在学生宿舍楼。

 

对于如何在教学上做出特色,杨老师一直在进行新的思考。但至于为何出发,他始终铭记于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名利荣辱背后的责任,才是每个教师应该担当和追求的。让有限的教学生涯,开出更多、更美的教育之花,是我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追求。

 

 

附:杨崇广《元阳哈尼梯田:天人合一的农业景观》,发表于《地理教育》,2011年第11期

图文:朝阳凯文学校精品素质高中

 

 

 

 

 

– END –

分享
Copyright:北京凯文德信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京ICP备20009967号-3